预订热线

0551-65186488

您的位置:安徽省中旅国际旅行社>门票>门票详情

包公文化园

包公文化园
7675位游客关注     最近预订数126
立即穿越到手机
扫描二维码,随时随地看线路
  • 产品编号: hfjq0001
  • 优 惠 价: ¥45
  • 门 市 价: ¥50
  • 参加促销: 会员专享44103天10小时30分钟36秒 后结束
  • 门票类别:景点门票
  • 优 惠 券: 网上预订抵 1
  • 国家认证:AAAA
  • 门票类型 门市价 优惠价 取票方式  
  • 成人价 ¥50 ¥45
    景区取票
    凭预订凭证至景区门口取票入园游玩
    须知
  • 预订时请提供每位人员的姓名及身份证号码 成功支付后在景点售票处请告知是中旅国际旅行社预订过即可
服务详情
产品详情

包公文化园
位于合肥市老城区东南,占地面积31.8公顷,由包公祠、包公墓园、清风园、包河、浮庄、脚印塘等组成,这里不仅风景优美,而且到处飘逸着浓郁的包公文化气息,是旅游观光、瞻仰包公之胜地。“包河秀色”被评为“合肥十景”之首。
▲搭乘搭乘6、11、28、47、110、134等,在合肥大药房或芜湖路下车

包公墓园:
▲地址:合肥市芜湖路58号
▲电话:0551-65186488
▲门票:15元,解说10人以下20元,10-19人30元,20-29人40元 ▲开放时间:8:00-17:45
▲参观时间:40-60分钟
相关资料:包公墓园全名包孝肃公墓园,坐落在包河南岸,系北宋名臣包拯及其夫人、子孙遗骨安葬之陵园。墓园占地3公顷,分主墓区、附墓区和管理区三个部分,是国内目前少有的较为完整的古代名臣墓园。整个墓园庄严肃穆、环境幽静,

清风阁:
▲地址:合肥市芜湖路60号
▲电话:0551 - 65186488

▲门票:15元,解说10人以下20元,10-19人30元,20-29人40元 ▲参观时间:30 - 50分钟
▲开放时间:07:30 - 18:00
相关资料:座落在包公祠和包公墓园之间的清风园,是为纪念北宋著名清官包拯诞辰一千周年、宏扬包公精神、宣传安徽悠久历史文化而建的一个集纪念、展示、游览、休闲为一体的大型综合性建筑群,园内树木蓊郁,幽雅清净。主要景区有功德广场、明月亭、鱼沼飞梁、廉雨轩……其中主体建筑清风阁为一高42米,明5、暗4、九层仿宋风格的塔式阁楼,飞檐画栋、青瓦朱甍,登阁可览城市风光和包河全景。

包公祠:
▲地址:合肥市芜湖路72号
▲电话:0551-65186488
▲门票:20元,解说10人以下25元,10-19人35元,20人以上45元
▲开放时间:07:30-18:00
▲参观时间:40分钟-60分钟
相关资料:位于包河公园的香花墩上。始建于1066年,是国内外包公祠、庙的鼻祖。现存的包孝肃公祠为清光绪八年(1882)直隶总督李鸿章捐银修复,1961年被公布为安徽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旅游线路
方案一:包公祠、李鸿章故居、步行街一日游
早游客指定地点集合, 游国家4A风景区包公文化园(50),位于合肥市老城区东南,由包公祠、包公墓园、清风园、包河、浮庄、脚印塘等组成,这里不仅风景优美,而且到处飘逸着浓郁的包公文化气息,是旅游观光、瞻仰包公之胜地。“包河秀色”被评为“合肥十景”之首。游包公祠(约1小时),包公墓(1小时),清风阁(0.5小时),后赴淮河路步行街游览晚清重臣李鸿章故居(20),位于合肥市繁华的步行街中段,是典型的晚清江淮地区民居建筑, 布局整齐,结构严谨,雕梁画栋,是合肥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名人故居。李鸿章故居,由南向北依次分为门厅、过厅、中厅、以及内眷所住的走马楼。故居前厅布置了“李鸿章生平展”,该展览用大量的珍贵图片与实物展示了李鸿章风云变幻的一生即“少年科举,壮年戎马,中年封疆,晚年洋务”。中厅和小姐楼则采用复原陈列的形式展现了李家接待客人和家眷们的日常起居生活情况,充分表现了江淮地区的建筑风格。东面的“淮系集团与中国近代化的展览”, 则是在丰富李鸿章生平展的基础上开放的,充分揭示了这个晚清历史上最具影响力和实力的集团——淮系集团在李鸿章的领导下,对近代军事、经济、文化以及国防方面所做出的突出贡献。故居自开放以来,以自己独特的建筑风格和丰富的文化内涵吸引了大批游客,成为合肥市的“十大景点”之一和市民心中的首选景点。后游览合肥市步行街,结束愉快旅程!
方案二:
D1:下午接远道而来的客人,游
客指定酒店入住后游览为记念建国60周年而建的安徽微缩景观的代表作徽园,后入住酒店休息; 夜宿:合肥
D2:早乘车前往步行街游览观光时间约(1.5小时),后游国家4A风景区包公文化园(50),位于合肥市老城区东南,由包公祠、包公墓园、清风园、包河、浮庄、脚印塘等组成,这里不仅风景优美,而且到处飘逸着浓郁的包公文化气息,是旅游观光、瞻仰包公之胜地。“包河秀色”被评为“合肥十景”之首。游包公祠(约1小时),包公墓(1小时),清风阁(0.5小时),游览结束后返回温暖的家!
如行程为三日的话,可加三河一日游放在第二日;
上午8:30游客指定地点集合,乘车赴三河古镇风景区,三河古镇历来以其古老、秀丽、繁华而闻名于世。镇内的古街、古桥、古民居、古茶楼、佐证着三河的古老;三河素有“鱼米之乡、小南京”之称。游览英王府、万年台、鹊诸廊桥、三县桥、 河支巷、一人巷、杨振宁故居等,后结束愉快行程!

包公文化园导游词:

包公文化园导游词
   各位游客朋友们,大家好!欢迎来合肥参观包公文化园。我是安徽旅行社的导游员王兵,大家叫我小王就可以了。孔子日“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今天大家的到来让我感到非常的喜悦,同是呢也希望我的服务能另大家感到满意,站在我旁边的这位呢就是我们此次旅游活动的司机李师傅,李师傅有十几年的驾龄,车技非常的娴熟。大家可以把两颗心交给我们把放心交给我们的李师傅,把开心交给我,共享此次旅程。
   各位游客朋友们,我们由此到包化文化园大约需要二十分钟的车程,下面请大家带好自己的随身物品,有秩序的上车前往。,大家都坐好了吗?好下面我先简要的介绍一下包公文化园及包公其人。包公文化园位于合肥市老城区风景秀丽的包河河畔。占地面积三十公顷,其中水面面积十五公顷。说到包公文化园,我们不得不说包公其人。包公,姓包名拯,字希仁,北宋名臣。北宋真宗咸平二年(999)年生于合肥肥东包村,卒于仁宗嘉佑七年(1062)年。28岁考取进士,官至枢密副使,一生经历真宗,仁宗两朝。有关包拯清正廉洁铁面无私的故事在民间流传很广,世人称为包青天。包公文化园正是为了纪念这位中国历史上有名的清官而陆续建成的。包公文化呒主要包括:包公祠,包公墓,清风阁等。大家注意了,包公文化园以经到了,下面请大家带好自己的随身物品有秩序的下车。大家请看对岸掩映在树丛中的那条高出水面六七米的路面。原是合肥古城墙的一段。这段古城墙建于鏖战贞观年间,后经历朝修葺,使古城墙周长13千米,有7个城门把合肥变成了城坚池深的铁打的庐州。可惜古城墙由于合肥城建的需要,于1956年全部拆毁,只剩下如今翡翠般的环城公园绿化带。
各位游客朋友们,前面这条河叫做包河,关于包河名字的来源及相关的传说说我慢慢道来。包河原为护城河的一段,据传,宋仁宗为褒奖包拯,欲将巢湖御赐z给他,包拯坚辞不受,只要了合肥城南的一段护城河,留于包氏后代在此养鱼种藕为生。自此这段护城河就被叫做包河。各位游客朋友们,说到包河,就要说一下包河的特产“包河藕,包河的藕与一般的藕不一样,它不但鲜嫩可口,而且每个藕都有七个孔,断而无私,人们说这是因为包公铁面无私,连藕也无私。所以合肥有句歇后语叫”包河藕,无私。包河不公有藕,还有鱼,包河的鱼背特别的黑,人们说它象征着包公无私的铁面,这也成了包河的特产。
下面请大家随我一同浏览包公祠,包公祠全称“包孝肃公祠”“孝肃”是包公死后宋仁宗赐给他的谥号,肯定包公忠孝的一生。大家请看包孝肃公祠五个大字此为赵朴初先生所题。进入包公祠门内是四方形的天井,正中立有两座香炉,前者为台湾香客赠送的锛鼎香炉,后者是新加坡香客赠送的铜制香炉.包公祠正殿为五开间,正中安放羊包公坐像.像高约八尺,一手执笏.一手握笔.包公塑像的两边分别是王朝马汉,张龙赵虎四大护卫站立的塑像,上方高悬着五方横匾,正中匾额上的色正芒寒四个大字为李鸿章之兄李汉章所提.塑像右侧的墙壁上镶嵌着一块质地黑亮的包孝肃公遗像石刻,给人以面如铁,气如虹,铁骨铮铮的包青天形象.其实包公真正的形象为面白的书生.左侧陈列着龙头铡,虎头铡,狗头铡三口铡刀.传说当年包拯执法如山,设置三口铡刀,龙头铡专铡违法的皇亲国戚,所谓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虎头铡专斩贪官污吏,狗头铡专斩劣绅恶霸.这三口铡刀虽是都为后人所做,但是也体现了包公执法的严明.
出正殿东行不远,有一亭名日廉泉亭,亭内有一口井名为廉泉井,进水清澈可鉴,四时不竭,传说此井是当年包拯授意所掘特意遗于后人,告诫后人立世做人,务要像此井水一般清澈明净.若有对自己的形为不知道的,可面井水而视,当可照知,一日一位姓藏的知府老爷信步至此,此时起正值盛夏炎热,便叫人取来泉水.一来为解渴消暑,三来为亲验传说的真伪.孰知老爷一口进水刚下肚,即刻头疼不止,肚疼难忍,慌忙打道回府,后来经人了解,方知此老爷是一贪官污吏.到了清咸丰年间,一个名叫李国蘅的举人浏览至此也乘兴品饮了廉泉井水,喝后只觉清闵甘甜,并不不适之感,于是写下了井亭记一文,称廉泉井水,不廉者饮此水头痛欤,由此便传开了.
穿过脚印塘我们来到了包公墓,大家请保持安静自由参观.
出了包公墓园向前行数10步,即达清风阁.清风阁是为了纪念包拯诞辰1000周年而建军,坐西朝东高42米,共9层,登顶可俯视整个包公文化园的秀丽风景.一览合肥的城市风光.
浮庄原为包公书院.因为其形象犹如浮在水面上的古代村庄而得名,我们一同在此休息一会.
各位游客朋友们,我们的浏览就要结束了,我们此次主要浏览了包河,包公祠,包公墓,清风阁等,谢谢大家对我工作的支持,小王还年轻,在工作中如有做得不足的地方还请大家多多包涵,预祝大家在以后的人生道路上工作好,生活好,事事都好,亲戚好,朋友好,人人都好.

百科:
包公祠:

概况

  包公祠全名“包孝肃公祠”,是祭祀包拯的专祠。“孝肃”二字,是宋仁宗在包公死后赐给他的谥号,

 

以评价肯定包公的忠孝一生。包公祠位于合肥市环城南路东段的一个土墩上,原建筑物始建于明弘治元年(1488年),庐州知府宋鉴在此修建包公书院,故名为包公祠。可惜在太平天国时期遭受战火毁坏。光绪八年(公元1882年),李鸿章筹白银2800两加以重建,规模依旧,只增添了东西两院。当祠堂落成之时,李鸿章曾写一匾额,不料中心位置已被其兄,时任湖广总督、因母丧居家的李瀚章捷足先登,挂上“色正芒寒”的横匾。李鸿章不好相争,又不愿屈居偏旁,只得另写一篇《重修包孝肃公祠记》刻石于祠后。这块碑文现在已移到享堂正殿左侧。今天看到的祠堂建筑就是清代光绪年间由李鸿章筹银重建的。祠内陈列包拯及其家族墓地出土的文物。已列为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地理位置

  位于安徽省合肥市南门外包河中的香花墩小洲上,是包河公园的主体古建筑群。据《庐州府志》记载:“香花墩,在城东南门外濠中,是包公青少年读书处,本为公祠,蒲苇数重,鱼凫上下,长桥径渡,竹树阴翳。”另据碑文记载:包河小洲上原有一座小庙,明朝弘治元年(公元1488年),庐州知府宋鉴(字克明)见小洲环境风景幽雅,遂将小庙拆除,改建为“包公书院”,并改洲名为“香花墩”。1539年,御史杨瞻把“包公书院”易名为“包公祠”。

主要构成 

大门 
 

 

  公祠大门前有一座白底黑框墙,称为照壁。照壁前后正中均绘有一叶青荷,青荷侧旁一枝荷花亭亭玉立,喻意为出污泥而不染。包公祠大门的门楼两边立着一对“抱鼓石”,它与祠内正殿两旁的两只石狮,

 

大门

都是古代象征威严和权力的建筑。据称在古代,只有帝王将相、文武百官的王宫、官衙、府第门前才可以建有。跨过山门,踏着翠色笼烟、波光浮碧上的青石小道,迎面而来的是一座石砌的小桥,桥头左右分立两只石狮。越过绿树荫庇下的小桥便是白墙青瓦构筑的三合古院。两扇黑漆山门上,是隶书“忠贤将相”、“道德名家”的对联。东西两边侧门,分别题写着“顽廉”、“懦立”(“顽廉懦立”是成语,意思为使贪婪的人廉洁,使懦弱的人立志)。整个祠的外观看上去古朴庄严,令人肃然起敬。

正殿 墙青瓦构筑的封闭式三合院组成。从山门而入,四方形天井正中前立台湾香客赠送的铸鼎香炉,

 

包孝肃公祠

后立新加坡香客赠送的铜制香炉。五开间的包公祠正殿(又称享堂),正中端坐一座巨大的包公塑像。塑像高约八尺,一手执笏,一手握笔,古铜色的脸庞上,浓眉长髯,神情端庄严肃。这座塑像为后来重塑,原来的塑像白面长须,手捧朝笏,威严之中又有慈祥之态,比较准确地再现包公的本来面貌,可惜毁于“文革”之初。包拯塑像的两边分别是王朝、马汉、张龙、赵虎四大护卫的站立塑像。上方高悬着五方横匾,正中匾额上的“色正芒寒”四个大字,为李鸿章之兄李瀚章所题。

 

  左匾上“节亮风清”四字,为清乾隆年间庐州知府肖登山所题;右匾上“庐阳正气”四字,为光绪年间左锡旋所题。殿的上上下下,到处都可以看到历代文人墨客留下的楹联。

 

  包拯塑像的左面陈列着“龙头铡”、“虎头铡”、“狗头铡”。右侧墙壁上,镶嵌着一块质地黑亮的石刻,上刻“宋包孝肃公遗像”。栩栩如生的包拯遗像给人以面如铁、气如虹、铁骨铮铮的包青天形象。这方石刻是清光绪十九年(公元1893年)一位叫徐琪的人,请工匠以包拯在开封府任上的一方石刻画像为蓝本雕刻而成,据说是包拯的真容。画上的包拯头戴乌纱帽,身着紫罗袍,脚蹬粉底靴,白脸长须,书生气派。因身材较矮,显得帽翅格外长。过去,包家子孙在介绍画像的来历时,常常谈及一个传说。说包拯在开封府时,经常要深入现场办案,百姓为了争看他的风采,往往把他挤得寸步难行。后来,仁宗皇帝知道这事,就赐给他一顶特制的乌纱帽,帽翅比别的官吏要长三寸,并下令:凡碰到包拯帽翅者,杀无赦。由于包拯爱民如子,不忍加害于民,所以每逢他步行办案之时,就由随从高声吆喝:圣上有令,碰到帽翅者杀。百姓听到后,便纷纷让出一条路来。

 

  享堂的东壁立有一方石刻《包拯家训》。享堂西壁还立有包拯的《乞不用赃吏疏》和他的诗作碑文。

 

  正殿的东西两厢是陈列室。东厢陈列有《包拯生平简介》、嘉庆八年版的《合肥县傅郭城图》、《香花墩图》、《宋史》和记载包拯事迹的地志书、《包公办案图》,以及包公当年在贵池手书“齐山”的摩崖石刻拓片等。西厢陈列有包氏宗谱,从宗谱中可以看出自包拯上溯35代,后续37代,共经历了2800多年。其中陈列的《故宫南薰殿藏包公画像》为复制品。由包拯生前好友吴奎撰写的《包拯墓志铭》,因受战乱,碑碎为五块,有三分之一的字迹模糊不清。还有出土的包氏族人文物木俑、青瓷香熏、影青瓷碗、砚台等。

廉泉亭
   出正殿东行不远,即是一座六角攒尖亭,也就是祠内著名的廉泉亭。亭内有一口名为廉泉的古井。井因亭生辉,亭由井得名。
 

 

  亭栏画栋顶端雕有浮龙,晴天白日,龙影映人井底,随着井水晃动,如龙飞舞,俗称“龙井”。

 

廉泉

 

 

  廉泉井为包公生前所挖,原本井上无亭,系只为满足家庭用水的一口普通之井。由于包公一生清正廉明,后人敬仰包公,故赋予了包公个人及家庭之物许多神秘的传说。传说廉泉井水清官好人喝了无事,而赃官、不肖子孙喝了都会头痛、闹肚子。明朝人在修建包公祠时,在井上加盖了亭子,称井为“廉泉”,亭为“廉泉亭”。从此井亭作为一“景”留存至今。

 

  光绪二十八年(公元1902年)李鸿章侄孙李国蘅撰写了一篇《香花墩井亭记》,曰:“闻昔有太守来谒祠,启开汲饮,忽头痛,复堙如故。是说也,余窃疑。命从人开井汲泉,煮茗自饮,味寒而香烈,饮毕无异,目而笑谓诸曰:井为廉泉,不廉者饮此头痛欤!”

 

  廉泉的井沿上,布满一条条深深的凹痕,为井绳长期磨擦所致。正对井口的亭子顶端中央,雕有一块圆形彩绘木质浮雕龙像。雕龙倒映井内,随着井水的晃动,好似龙影在舞,颇有游龙戏水之景趣,故人们又称廉泉井为“六角龙井”。

 

  

其他建筑

 

  享堂西边有一座临河而建的小亭,名叫“流芳亭”。小亭为歇山亭建筑,倒挂楣上,雕梁画栋,三面临空,相传是包公幼时读书之后休息玩耍的地方。

 

  其祠四面环水,正门朝南,西廊陈列包氏支谱、遗物、包公家训和包公墨迹,以及有关史册资料。祠四周即包河,相传生红花藕,断之无丝,“包老直道无私、竟及于物”,因此传为佳话。

 

  此外,祠内近年陆续新建的“包公故事蜡像馆”和“包公文化长廊”也是游人了解包公及参观游览的好去处。

 

包孝肃公墓
与包孝肃公祠紧连的是包河南畔林区包孝肃公墓园。园内面积1200平方米,墓园内迁安了包拯及其夫人、子孙的遗骨。包公曾言:“后世子孙仕宦有犯赃者,不得放归本家,死不得葬大茔中。不从吾志,非吾子孙也。”故有“不肖子孙,不得入墓”的传说。墓园由主墓区、附墓区和管理区组成。主墓呈“覆斗型”,墓室内安放有包拯墓志铭和2.4米长的金丝楠木棺,棺内安放包拯遗骨。北侧是附墓区,有包拯夫人董氏及其子、媳等墓5座。整个墓园庄重肃穆,寓包拯禀性峭直、刚毅之意。

包公生平

  包拯,宋龙图阁直学士、礼部侍郎、开封府尹包文拯,是我国古代著名清官、政治改革家。包公的故事在中国可谓妇孺皆知,我国的传统戏曲曲目中的《铡美案》等都生动描述了这位清官是怎样的不畏强权,执法如山。包拯在北宋时期曾任开封府尹,一生为官清廉,其功德为后人世代传颂。

包公墓:

概况

  包公墓全称包孝肃公墓园,位于合肥市内包河南畔林区,与包公祠紧紧相连。整座墓园面积1200平方米。包拯病逝与北宋嘉七年(1062年),次年由开封护丧归葬在今合肥市东郊大兴集。1973年建于此,1988年竣工。

 

  墓园内迁安了包拯及其夫人、子孙的遗骨。包公曾言: “后世子孙仕宦有犯赃者,不得放归本家,死不得葬大茔中。不从吾志,非吾子孙也。”故有“不肖子孙,不得入墓”的传说。墓园由主墓区、附墓区和管理区组成。主墓呈“覆斗型”,墓室内安放有包拯墓志铭和2.4米长的金丝楠木棺,棺内安放包拯遗骨。北侧是附墓区,有包拯夫人董氏及其子、媳等墓5座。整个墓园庄重肃穆,寓包拯禀性峭直、刚毅之意。主要建筑上置有全国著名书法家赵朴初、刘海粟、启功、溥杰等撰书的楹联。

 

包公像

 

 

  出包公祠东行不远,即见河畔高地的绿树丛中掩映着一片红墙黑瓦的古建筑,那就是包拯及其夫人、子孙遗骨迁安重建的墓地——包公墓园。墓园外有神墙围护,内有神道贯通。园区规模宏大,建筑古朴典雅,满园苍松翠柏,地势起落有致,与相距不远的包公祠和相邻的清风阁遥相辉映。

主要构成

  包拯墓园由主墓区、碑廊、附墓区、地下墓室和管理区等组成。

 

  穿过墓园大门,先映入眼帘的是大型照壁。照壁高4.2米,宽10.2米,上刻有“包孝肃公墓园”六个苍劲有力的楷书大字,系著名书法家方绍武书写。其功能是石阙前的屏障,起隐蔽作用,同时也起到装饰性作用。这方照壁是安徽省目前最大的照壁,其构造完全是按宋代《营造法式》建造而成。

 

  

 

照壁

 照壁的后面是“子母双石阙”。阙是古代宫殿、祠庙和陵墓肃穆处所的外部建筑,通常左右各一,也有在大阙旁建一小阙的称“子母双石阙”。

 

  中国建阙的历史可追溯到春秋时代,初为城门,城墙到此而缺以作为门,所以称城阙。墓门建阙约始于西汉。中国的古阙虽然很多,但大都残缺不全。像包公墓园之内的“子母双石阙”,只有这一座。“子母双石阙”的母阙高6.4米,子阙高4.5米。

 

  神道右边立有“龟趺螭首神道碑”。碑上撰写着包拯生平事迹,内容与墓志铭的内容基本相近。“龟趺螭首神道碑”竖立在之上,其实,是神道碑下的石座,民间习惯将它雕成似龟的动物形状,是取其力大能负重的意思。

 

  穿过神门,一条笔直的“神道”直达包拯墓冢。神道右旁立有石柱,名叫“望柱”,又称“华表”、“和表”、“桓表”和“诽谤之木”,相传立柱之习原是尧舜时竖立于交通要道的木牌,让人在上面写谏言之用的。后来,秦始皇定“诽谤”为罪,加上木头容易腐烂,就改用石柱,并在上面刻上多种形状和花纹,并逐渐演变成设在桥梁、宫殿、城垣或陵墓等前作为标志和装饰用的大柱。设在陵墓前的大柱又称为“墓表”,一般常见的均为石造,柱身雕有蟠龙纹饰,上为云板、蹲兽。包拯墓园的这根望柱,北宋时期二品官就是位应享受的待遇,柱呈八楞形,高3.6米,柱身刻有缠枝牡丹,柱的上端是寿桃型光焰。

 

  

 

包公墓中的石象生

神道两旁各有石羊、石虎、石人一对,组成墓前石刻群,名为“石像生”。墓前石刻群既是一个朝代的艺术型制,又表现了一个朝代的政体特征。包拯墓前的石刻群是按照北宋陵寝墓前石刻型制刻制的,其数量、品种则沿用唐制,显示墓主是三品以上官员。

 

  登上几级石阶,迎面是包拯的享堂。享堂是包公墓园的重要建筑,专供祭祀活动之用。享堂正门两侧的抱柱上有一楹联。上联为:“正气慑王侯,铡恶除奸传万世”;下联为:“遗风昭日月,蜀山淝水庆重光”。联中的“蜀山”指合肥市西郊风景秀丽的大蜀山,“淝水”指穿城而过的淝河。作者从“正气”和“遗风”两个方面颂扬包拯的政绩和品德。一个“慑”字,写出了包拯的明察善断,执法如山及对王侯的威慑作用;一个“庆”字,点出了人民因怀念包拯而建墓园的欣慰之情,希望包拯的“遗风”得以发扬光大。

 

  享堂正门前的一副楹联为安徽省已故著名学者吴孟复先生所撰。上写:“廉吏可为来者是式,故乡更美公乎其归”。上联“廉吏可为”是用典。春秋战国时,楚国有个名为孙叔敖的令尹,他辅助楚王称雄,政绩卓著,赢得楚国百姓的赞颂。他死后没有给他的后人留下什么财富,致使他的后人过着贫穷困苦的生活,被史籍称为天下第一清官。而和孙敖叔同时期的一些赃官、贪官,他们死后却给自己的后人留下了大笔财产,使他们继续过着锦衣玉食的生活。两者之间,对照鲜明,因而社会舆论感叹道:“廉吏不可为”。作者在此反其意而用之:包拯名传后世,光耀史册,所以“廉吏可为”,“来者是式”意思是后来人应当以包拯为楷模。下联意思是包拯逝世900余年了,他的故乡合肥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成为一座现代新兴城市,所以说“故乡更美”,远非宋代所能比。包拯病逝外乡,归葬故里,“公乎其归”既表现包拯对故乡的眷恋,也表现故乡人民对包拯的深情。

 

墓碑

 

 

  享堂飞檐翘角,灰瓦彤柱,高约10米,是一座木结构九脊五开间的宋代建筑风格的殿宇。殿内,20樽凿花文饰的柱基上,耸立着20根丹红国漆大柱,撑起椽梁昂枋,使大殿显得气宇轩昂,宏伟壮观。享堂中央高支神龛,放置着包拯神位,神位前的供桌上设有香台,供瞻仰、祭祀者进香叩拜。神龛上方悬匾三块。中间的匾额上写的是“为政者师”,系清代江苏王均撰写,著名书法家刘炳森所书。左侧为“正气凛然”,为著名书画家刘海粟题写。右侧为“清正廉明”,是原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题写。

 

  享堂神龛两端的巨柱上悬一长联。上联为:“十五卷谠论排阊,江河不废仰止高山,正道自千秋,宇宙声名尊孝肃”;下联是:“九百年明德在世,人物凛然长留生气,凌云应一笑,岁时乡国荐芳馨”。全联上写“论”,下写“德”,对包拯的一生,作出了极高的评价。

清风阁

清风阁

 

  清风阁是1999年为纪念包拯诞辰1000周年,弘扬包公精神,宣传安徽悠久历史文化而建造的。

 

  清风阁园区占地33亩,坐落在风景秀丽的“包公文化旅游区”东侧,东邻包公墓园,西接包公祠,是一组集纪念、展示、游览、休闲为一体的大型仿宋综合性建筑群。

 

  清风阁景区主要有功德广场、清风阁、陈列馆区三个部分。

 

  功德广场区由大门、引路灯柱、功德广场、明月亭、鱼沼飞梁几部分组成。大门的层顶四角分别是马、牛、羊、仙人带路,平台四角为四角兽。主道两侧各有三根引路灯柱,灯柱为天然石料雕刻而成,高度1.76米,造型用料都经过考证并符合历史的文化氛围。灯柱上有莲花宝座和花瓣灯托,方形石柱,方形灯笼,四面洞开,中间安灯,顶部为四角小亭。我国许多古建筑上采用莲花刻饰多与观音菩萨联系较多,而用在这里则更有它的特殊寓意,那就是愿清廉之风长明于世。明月亭是一座长宽各4米的重檐碑亭,亭高8.4米,亭内置石碑一座,碑高2.3米。碑文记载了为纪念包拯1000周年诞辰设计、建造清风阁的过程。 过明月亭,前行十数步,便来到鱼沼飞梁景点。立于石桥,只见桥下池水清澈见底,四周一派宋式十字架梁建筑。这种石雕建筑形式,在宋代就叫做鱼沼飞梁。

 

  景区的主体建筑清风阁坐西朝东,与包公墓遥对呼应。阁高42米,明五暗四,共九层,登顶可俯视城市风光及整个包公文化旅游区的秀丽景色。清风阁外檐柱间设有格子门,每面为九扇,门为方格花心。顶层为彩绘藻井,门、楞、柱都为栗壳色,陪以白色墙面,色彩素淡。

 

  一层为耿光日月厅。亭内镶嵌有一幅长5.4米,宽5米,名为《清风赞》的大型椴木浮雕。浮雕由两个部分组成,中心为包公浮雕像。背景展示的是包公生平事迹,有《回乡敬孝》、《审牛舌案》、《陈州放粮》、《弹劾三魁》等片段,两侧分别是《运粮戍边》和《西办盐务》。

 

  二楼为庐州宋韵厅。展示的是《古庐州市井图》的古绢彩绘壁画,它较完整地反映了宋代庐州一片歌舞升平、市井繁荣的景象。

 

  三楼为江淮奇葩厅。介绍的是安徽概况和江淮风情。

 

  四层为江山明月厅。出的内容是“三山(黄山、九华山、齐云山)披锦绣,二水(长江与淮河)竞风流”。

 

  五层为庐州夜话厅。这儿可了解合肥地方传统文化,认识合肥的人文环境。

 

  这六楼为梨园揽胜厅。这里也是清风阁的最高层,远眺合肥,风光尽收眼底,近观包河胜景一览无余。

 

  清风阁以它丰厚的文化底蕴和古朴宏伟的建筑现已成为合肥市弘扬包公精神、宣传安徽悠久历史文明的一个标志性建筑。

 

  包公文化旅游区内除包公祠、包公墓、清风阁三处主体景点建筑外,还有与包公有关的脚印塘、浮庄两处开放式景点。

 

  脚印塘原是包河中一座小岛上的一个池塘,它与包河呈丁字形,拦腰横卧在包河当中。脚印塘长近20米,宽约8米,颇似巨人留下的一个深深脚印。传说,包拯幼年在香花墩读书时,常到此地游玩。那时岛北并没有“玉带桥”,有一天,包拯在这里玩得高兴想到对岸去看看,水面虽不宽,但无桥无船,于是,只好猛地向前一跳。由于传说包拯原为天上文曲星下凡投的胎,所以这一跳便在小岛上留下了一个又深又大的脚印,天长日久形成一个小塘,所以人们称它为“脚印塘”。这个传说,有点神话色彩,出于合肥老百姓对包拯的敬仰。

 

  浮庄原为包公书院,重建于1983年,2000年8月,又进行修建,占地20余亩。它南与包公墓、清风阁相邻,西与包公祠遥相呼应,是一组由茶楼、莲塘、亭榭、曲桥等景组成的依水而建的古典园林。它黛瓦粉墙,色彩素雅,黑白分明,具有江南园林与徽派建筑艺术特色。浮庄四周绿水潆洄,犹如浮在水面上的古代村庄,所以前国防部长张爱萍将军为它取名“浮庄”。

入园说明
您需提前致电本旅行社:0551-65186488,后持确认单景区支付
退改规则
景区支付,不使用不产生费用
优惠政策

1.4米以下儿童半价

60-70岁老人半价

70岁以上老人免费

景点介绍

包河原是合肥的一段护城河,河对岸高出水面六七米的环城路,是合肥古城墙的城墙根基,这段古城墙最初建于唐朝贞观年间,可惜的是,这座古城墙在1951年,因合肥城建被全部拆毁,所幸的是及时植树形成绿化林带。那么原来的这一段护城河为什么会被称为“包河“呢?因为宋仁宗皇帝把这条河赐给了包公,从此,这条河称为包河。传说包河里的藕是无私藕,鱼是黑背鱼,象征包公的铁面无私。

包公祠:包公出生于合肥肥东县解集乡小包村,明朝弘治年间( 1488年),庐州太守宋克明在包河的香花墩上兴建了一座“包公书院”,明嘉靖年间(1539年),朝廷御史杨瞻重修“包公书院”,并定名为“包公祠”。明清两代的官吏,贤人圣士都对包公祠进行过修缮、增制。太平天国时期,包公祠曾一度毁于战火。清光绪八年(1882年),合肥籍晚清大臣李鸿章捐资2800两白银重修了包公祠,因此合肥有“包家祠堂,李家修”之说。祠内的殿堂正中端坐一座包公塑像,高约八尺,着金色,高大威严,正气凛然,使人油然而生敬意,王朝、马汉、张龙、赵虎侍立两旁,并置有龙头、虎头、狗头三铡;两边厢房陈列着包公墓出土文物以及其它与包公有关的展品。祠的东面六角亭里有一口井,传说贪官污吏喝了井水会头痛难忍,故名"廉泉"。祠的西面是历史文化长廊,长廊里瓯塑、碑刻、书画、刺绣、彩绘木雕等多种工艺集为一体,再现了包公真实的一生。

清风阁是为纪念北宋名臣包拯诞辰1000周年而建,是一组集纪念、展示、游览、休闲为一体的综合性建筑群,占地2.2公顷。园内绿树成荫,花香四溢,由功德广场、明月亭、鱼沼飞梁、廉雨轩、畅风斋等建筑组成。其中主体建筑是一高42米,明五暗四共九层仿宋风格的塔式阁楼,从阁顶可俯瞰合肥城市风光及整个包公园的秀丽景色。阁内有耿光日月厅、庐州宋韵厅、江淮奇葩厅、江山明月厅、庐州夜话厅、梨园揽胜厅、包公文化奇观厅等七个厅,分别用木雕、彩屏、古绢、汉白玉等艺术形式,并以包公为切入点,来宣传安徽的物华天宝,人杰地灵。

浮庄坐落在包河东大岛上。因其远观如一片柳叶浮于水面之上,又因岛上建筑类似古代村庄,故名浮庄。浮庄正门门楼粉墙青瓦,中间镶一匾额,上有原国务委员兼国防部长张爱萍将军手书“浮庄”二字。迎门是一座铜像,系北宋著名清官包拯第28代嫡孙、世界船王包玉刚的父亲包兆龙先生立像。这是省、市人民政府为纪念包兆龙先生,满足其“叶落归根”的遗愿而在这里建造的。岛内建筑博采苏、扬、徽派园林艺术的精华,依水就势而成,体现了江南园林与徽派建筑的艺术特色。


交通指南

安徽省合肥市芜湖路72号

游客评价

暂无评论

在线咨询

我要咨询

联系方式:

验 证 码: 点击获取验证码

服务承诺

全程价格透明 明白消费

精心筛选行程 品质享受

绝无强制消费 正规服务

品牌质量保证 支付安全

预订热线:

0551-65186488

相关产品推荐

消息

返回顶部
360网站安全检测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