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订热线

0551-65186488

寻访古老的村庄——-黄田古村

旅行度度旅游网2015-11-13

霁君说:

走进黄田古村,那里有未经改造不加修饰的徽派古建筑和老宅院,你可以看到真实的过去,并走进居民家里体验他们的日常生活。一样的青砖小瓦马头墙,不一样的格局、细节和生活。





黄田村是安徽省宣城市泾县榔桥镇的一个古村落,四面环山,面积不大,方圆1.5平方公里,是一个坐落在山坳坳里的名副其实的小山村。


听当地老人讲,黄田村已有上千年历史,始建于北宋嘉佑年间,由当年的朱氏家族迁居此地而兴建。据《泾县乡土记》记载:“山之西南为朱氏村,山之正西为胡氏村,朱氏族大,散居于县之东乡,纵横十余里,户口数万。”


村里现存的老房子多是明清时期修建,虽历经战争毁损、文革期间也毁坏了不少,但至今保留下来的依然都很完好,聚焦成为徽派古民居建筑群,是皖南古民居的代表之一。


说 到黄田村的古民居,不得不说的是“洋船屋”,它已然成为黄田村的代名词,很多游人因此慕名而来。当时我们也是冲着神秘的“洋船屋”去的,皆因有人说“洋船 屋”是一个由父子俩用木头完全手工做成的样子像轮船的大房子,也有人说从山上往下看黄田村整体像一艘大轮船,因此而得名。究竟哪种说法是真的,我们想去探 个究竟。


你想知道答案吗?那么请和我一起走进黄田村一探究竟吧。


黄 田村几年前就已由当地村民开发成为一个旅游景点,网上也能够百度到很多有关黄田古村的介绍与游记,但可能是由于未过度开发也未经广告大力宣传和渲染的缘故 吧,黄田村比之宏村、西递等几个皖南家喻户晓的古村落知名度要低很多,游人也不似那样密集,甚至寥寥。不过原汁原味的质朴,却正是我想要寻找的,是不是也 是你曾经到过的地方抑或是想要去的下一站。


黄田村距205国道4公里,交通便捷,比较适合自驾游。村口有停车场和售票处,外地游客进村要买门票。票价30元左右,用旅游年卡可以免票。

(画外音:在此强烈推荐爱旅游的你年初就给自己和家人备一张旅游年卡,它既可以为你节省一大笔旅游门票的支出,还可以当你的导游,引导你到很多还未被过度开发的旅游点走走看看,它们或许不是热门景点,却一定是值得你去的地方。)



走进村里,是清一色的石板路,没有了钢筋水泥,连空气里都散发着淡淡的泥土与草木的混合清香。刚刚下了雨,雨丝时断时续,原本就已被岁月打磨得光滑的青石板更加洁净明亮了,泛着浅浅的青光,像是被水墨清洗过了一般。


黄田古村由村委会统一管理。


村里古民居均对游人开放,即使有人居住,也可以自由进出,他们的日常生活细节尽收眼底。

(画外音:为了方便,很多图片都是用手机拍摄,画质不是很好,但作为记录,我一直固执地认为真实远比美观更能贴近内心。)



黄田村的古建筑、老房子以家庙、住宅和书院、书舍为主,刚刚我们进入的是村口的一家住户,在村口迎接我们,接下来我们跟着黄田景区景点导览图继续寻访吧。


穿过长长的甬道,放慢脚步,一路上随时都会有不经意的回眸,令你驻足。


(一)崇德堂

崇德堂,又称“义园公敞厅”,俗称“六房”,由朱庆彩、朱绍陈父子建于清乾隆年间,原占地面积6000平方米,现保存建筑面积3100平方米,院墙呈尖角型,为整个黄田船型村落的“船头”。

链 接:据朱氏八甲支谱《景文公墓志铭》载:朱庆彩,字景文。生于康熙三十五年,卒于乾隆三十三年(1693—1768)。“兄弟八人居长,少贫,服贾养亲。 中年家稍起,建新第,笃爱群从。”支谱《义园公传》载:“公讳绍陈,字义园,为景文公长子。”生于雍正十二年,卒于乾隆五十八年(1734—1793)。 “父景文公创业渐致饶裕,公秉家政。念二叔裔食指藩,别授之腴田六亩,并新营崇德堂新室之一区,系右首横屋七间一路。”



“黄田船型村落”,从导览图可以看出整个村庄的平面布局形似一艘船只,从船头到船尾整齐清晰,继承了徽派建筑村落和流水相依的格局,一道溪流紧贴墙角流过,远远看去如同船行水上,非常奇特。看来“从山上往下看黄田村整体像一艘大轮船,因此而得名”的说法是真的。


据当地老人讲,黄田村当年的大宅院解放后分给了当地村民居住,一个宅院由多户人家分住。改革开放后,有些村民盖了新房子,将自家住的老房子卖给了外地人。

有人居住一定程度上对古建筑起到了保护作用,同时向游人开放,又可以起到向游人展示皖南乡村生活习俗及本土文化的作用,从某种意义上讲,是人们了解徽派建筑和皖南生活及文化的活化石。



走进这座又高又大的老屋,一位阿婆忙进忙出,她是这老屋的主人,过年了,孩子们都回家了,她老人家忙前忙后不停歇。平时这老屋只有老人居住,即使生活简陋,也不愿离开。


这老房子真心高大上,需仰望才能看见它的高度,屋顶有天窗有阁楼。那天是阴雨天,没有阳光洒进来,屋里有些阴冷,老人从外地回来的孩子们在屋子里依然穿着棉服。


这徽派老房子仿似迷宫,一幢房子里又住着多户人家,走来走去就迷了路,不知走进哪家了,我们已然成了每家每户的客人,从这家走进那家,又从那家走进这家,在诺大的房间里进进出出,拍拍这儿、拍拍那儿,想要用镜头留住眼前的不同瞬间。


这是谁家的卧室,古老的木板墙和家具向我们传递着某种信息,如果不是新式材料的木地板,我怀疑自己是不是早生了几百年。


高大结实的木头房梁,精美的窗户及廊柱木雕,至今保留着原貌,保存完好,深感欣慰。


老屋里的每一个老物件都令人感到亲切、熟悉,看到它们,仿佛回到了久远的那个淳朴的年代。


老屋的厨房,年代久远有些破旧,但墙壁、灶台、盆盆罐罐均擦拭得干干干净净,没有一丝儿灰尘。不由得暗暗赞叹古老的皖文化传统的传承,隐藏在每一个小角落里,一代一代脉脉相传。灶上的铁锅、炉上的砂锅冒着热气,散发出阵阵香味,是乡村居家日子的味道。


每一间房子里、院落里都有这样的水道相连,家家相连,户户相通,用于引水和出水,赞叹当年建造者巧妙的构思与智慧。


村中这样的明沟暗渠通向每家每户,活水穿村而流,排水通畅,也为整个村庄增添了灵气与活力。


走出崇敬堂,外面的雨丝断了,空气清新,有一丝隐隐约约的凉意,沁人心扉。抬眼望,远处的山坡罩在淡淡的烟雾中,迷蒙缭绕,恍若仙境。


黄田村主要盛产茶、竹、木,其中中国十大名茶之一的“涌溪火青”就出产于此。路上我们遇见一个茶厂——泾县黄田石井岩茶叶精制厂,与其说是茶厂,从外面看更像是人家,可能是春节期间放假,安安静静的样子,想来平日里在这儿上班也很惬意。


离茶厂不远,是一个小山坡,山坡上是一片小竹林,几只母鸡在竹林边的草丛里觅食,时不时地咕咕叫两声,引我回到了80年代的童年。


从山坡上望,小山村是如此静谧美好,等老了,就来这里修篱筑笆,房前屋后开片地,种瓜点豆锄菜收麦,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闲来泡一壶茶,写个生,拍个照,偶尔发发呆、作首诗,就此终老,可好。


怀旧是一种病,过去的继续过去,古老的还在古老,不能停滞,无可复制,所以治不好。


(二)聚星堂

下 了山坡,来到了聚星堂。 聚星堂建于清雍正至乾隆初年,是朱武勲(字燕候,号东园)、朱武烈兄弟住宅。原建筑3800平方米,现保存1500平方米,朱武勲生五子,称“上五房”, 兄弟五人共养育十八个姑娘,此堂原建筑三大幢前后两进,六个堂建有风格一致的小姐楼供大家闺秀读书、绣花和传统美德教育。皖南民间广为流传顺口溜:“溪头 的干子、榔桥的伞、黄田的姑娘不用擀”。就出自此堂。

(画外音:“黄田的姑娘不用擀”意思是说黄田的女孩家教都好,人也漂亮,不用去挑了,这也从侧面说明了黄田当时民风淳厚,重视文化教育。)


当 年的大宅门,庭院深深深几许,如今家家户户的大门为游人敞开着,可以自由进出。几百年前,建造庭院房屋的主人如果穿越至今日,见此情景,会作何感想,还会 继续他的家族建造吗?历史不可逆转,岁月流逝,我们每个人不过是滚滚红尘中的一粒尘埃,在历史特定的条件下汇聚成形,有一天终将随着时光而消散湮没。


进入大宅门,当年的深闺庭院变成了如今的农家小院,几只母鸡吃饱了聚在墙角歇息着,不时地发出“咕咕”声。石台上的盆载质朴得看一眼就走进了谁的心里,在这样古旧得像是梦境的老院子,这样清新的小生命总是会把人引回到现实中,给人小小的感动。


徽 派建筑如果不是亲眼目睹,你的想像永远都企及不到它的真实,面对它,是震撼,是赞叹。从今天的建筑遗存依稀还可以想见它当年的模样。只是在功能上有了大不 同。当年的大家族所独有的大宅院,如今被拆分成了由多个小户人家所居住的民居,各部位的功能自然也要随生活起居的方便而作调整。如今堂屋大多变成了堆放杂 物、晾晒衣物的室内小院落,房梁上大多挂着腊肉。浓浓的生活气息取代了当年的富丽堂皇。

链接: 徽派建筑坐北朝南,注重采光,以木梁承重,以砖、石、土砌护墙;以堂屋为中心,以雕梁画栋和装饰屋顶、檐口见长。徽派建筑讲究规格礼数,官商亦有别。除脱富丽堂皇的徽商巨贾之家外,小户人家的民居亦不乏雅致与讲究。

打印

其他旅行文章

消息

返回顶部
360网站安全检测平台